记忆早已模糊,父亲说,小时候异常活跃,话也很多,但叫怕吃苦,总爱找舒服的方法,寻捷径。和弟弟的性格截然不同,较安静,但刻苦耐劳。或许两人的互补不足,自小感情就很好,行动上的好。
小学一直都在母亲的庇护下成长,年幼的自己,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“老师的儿子”的所谓压力,反而在小学校里锋芒毕露,学校里的大红人一个。当年的感觉早已忘得七七八八,如今回想当年的处境,也不敢断言是运气还是过早的光辉。或许母亲在背后受了一点压力,当年的自己似乎也感受到某一些心胸无比狭隘的人不断的玩针对。当年的自己除了憎恨,还有不惑,不明白所谓的人性。
升上中学,正式离开父母的庇护,心中的小小天地起了惊涛骇浪。文化的转换,现实的打击,其实不过是心中夸大了百倍。但就是内心的挣扎,那成长之前的必经之路,一路走来的我,痛苦也比别人加倍。十三岁,还是一个快乐的年龄,我却连上学者最基本的快乐都找不到。青春期的变化,内心的成长,那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,我不孝的把父母拖下水,也很没用的让身边的人担心了一年,更该死的花了一大笔不该花的钱。
功课没花太多时间,应该说是完全没花时间。还记得被邀请加入学长团,第一天步入学长室,师兄叫我坐,屁股才刚碰了椅子,师兄的一句“是谁让你坐椅子的?椅子是你做的吗?坐地上!”,让我愤然把学长领带归还纪律主任,从此与“学长”二字划清界限。加入中学的武术团时,早已习武六年,看见那白痴般的所谓“训练”,竟是在烈日下扎马,还愚蠢的在他腿上放了棍子,说是训练马步的平稳。腰不直马不稳的,看了就可笑。就这样的,那一两年的日子,书不念,常翘课,课外活动的时间自己都呆在家里对着电脑。多年后其实开始醒觉,和自己较孤僻的性格实在息息相关。除了小学的知己,到了中六,过了五年的颓废日子,才又感觉到了友谊的温暖。不知道是不是那么多年都没有的经历,中六的一班死党给我的记忆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
自己一直都知道,朋友在心中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。现在想来,和当年那一段颓废的日子脱不了关系。正式交朋友的黄金期,自己却孤独的与书本和电脑度过,或许就因此而形成自己对朋友如此重视的观念。我真的,真的,真的,真的,真的很享受和一群朋友相处的时间。
自己没有恋爱的时候就听说,拍拖了,朋友就少了,一直都不相信。到得今时今日,内心依然挣扎,到底付出多少,才是恋爱里的“应该”?让步,代表体贴,也同时剥削了少许内心发言的权利。对感情的坚持,对感情的投入,就表示把身体的某一部分永远切除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